簡介
大荊鎮位於秦嶺南麓,丹江上游,距城區38公里。商州區大荊鎮有著悠久的歷史。據傳說漢代此鎮地勢低凹,遍地叢生水草和荊樹,人們便稱“大荊”。又傳說明朝年間,山西移民大(代)、冀(荊)二姓人家在此落戶經商,大荊又有代、冀之稱。
據《續修商志》記載:
清 雍正十三年(1667年)設大荊集。
民國十六年(1927年),設立大荊區公所,管轄板橋、腰市、大荊三地。
民國二十四年( 1935年)設立大荊鎮,下轄10個大保。
1949 年解放成立了大荊區公所。
1951年6月更名大荊鄉。
1956年4月,更名為大荊區塬底鄉。
1958年9月,合併鄉,建立英雄人民公社塬底管理區,實行政社合一,駐地大荊。
1961年9月,設立大荊人民公社。
1984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,成立大荊鎮人民政府,轄13個村、79個村民小組;1997年,撤區並鄉建鎮,撤銷大荊區公所,將原硯川、大荊、東峪兩鄉一鎮合併,成立大荊鎮,隸屬市委、市政府領導,為商州市第一大鎮,全鎮共轄34個村行政村、194個村民小組。
2001年撤市設區更名為商洛市商州區大荊鎮人民政府。2002年10月實行村級合併,行政村由原34個合併為27個。
2003年11月村民小組由原194個合併為143個。全鎮轄27個村、143個村民小組、7174戶、28321人,其中農業戶數7149戶,農業人口26966人,勞動力10622個,耕地面積20183畝,總面積121平方公里。是一個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鄉鎮。大荊鎮東臨李廟、腰市,南接板橋、麻街,西與西荊鄉相連,北接藍田、洛南兩縣,大荊河貫穿全境,洛洪公路從中部橫穿而過,西南鐵路縱貫東南,大板路和荊灞路貫通全鎮南北,西商高速正在建設。地理位置優越,交通便利,生態環境優美,山清水秀,人傑地靈,文化底蘊深厚。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945元,是商州北部的經濟強鎮、文化名鎮。大荊鎮是商州北部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衛生中心,是商州區的蛋、禽基地之一,以種養業為主,集商貿、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衛星城鎮。近幾年形成了畜牧業養殖、核桃板栗林果業、藥材種植、建築建材和路域經濟為主的經濟格局,兼有以清明山為主的旅遊業發展較快,文化事業繁榮,是有名的戲曲之鄉,中國小齊備,特別是大荊中學被譽為農村中學的一面旗幟,每年的清明節廟會遠近聞名。2005年來,大荊小城鎮建設按照規劃布局,對路網進行了改造,修通了上下水管道,供銷商貿小區、財政商貿小區、移民新界等一系列的商住區建成營業,城鎮功能進一步完善,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,社會經濟發展迅速 。
概況
大荊鎮位於商州區北部,是商州北部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衛生中心。東臨腰市鎮,南接板橋鎮,西接西荊鎮,北接藍田縣。面積121平方千米,共7138戶、27938人(2010年)。轄27個行政村,143個村民小組。鎮政府駐大荊村,距城區35千米。大荊河、西南鐵路、洛洪公路、大板路和荊灞路過境。
沿革
1924年屬北區大荊鎮、硯川。1938年屬第五區大荊鎮,下轄10保:第一保(東村、林家灣、石間川)、第二保(菩薩廟)、第三保(棣碡廟、南村)、第四保(田峪川)、第五保(楊家橋)、第六保(周村)、第七保(上水磨)、第八保(西廟、後村)、第九保(瑤仙殿、九張貼)、第十保(上西溝、麻地寺、南底)。1951年分屬第八區大荊、寺坪、後村、硯川等鄉和第六區東峪等鄉。1956年屬大荊區東峪、硯川等鄉。1958年9月改英雄(大荊)公社,下轄大荊、硯川、東峪等管理區。1961年分屬大荊區大荊、硯川、東峪等公社。
1984年改大荊鎮、硯川鄉、東峪鄉,屬大荊區。1996年,大荊鎮面積17平方千米,人口1.4萬人,轄大荊、周嶺、李渠、果園、孟村、堡子、曹河、田渠、寺坪、薜溝、口前、後村、青橋13個行政村;硯川鄉面積64平方千米,人口1萬人,轄普陀、硯川、石橋、要子溝、西村、丁灣、上坪、龍山、前嶺、石間、南灣、磨灣12個行政村;東峪鄉面積100平方千米,人口0.5萬人,轄東峪、月岩、蘇灣、鐵爐岔、麻地寺、冀院、水磨、興龍、南泥湖9個行政村。1997年撤區並鄉,撤銷東峪鄉、硯川鄉,併入大荊鎮,為縣轄鎮。
【2010年代碼和城鄉分類】611002112:
~200 121大荊村~201 220硯川村~202 220石橋村~204 220西村村~206 220上坪村~207 220龍山村~208 220前嶺村~209 220堡子村~210 220曹河村~211 220田渠村~213 220薛溝村~215 220東峪村~217 220麻地寺村~218 220鐵爐岔村~219 220南泥湖村~220 220興龍村~223 220磨灣村~224 220南灣村~226 220口前村~227 220周嶺村~228 220李渠村~229 220後村~230 220青橋村~231 220果園村~232 220孟村村~233 220西峪村~234 220普陀村
旅遊景區
清明山
清明山位於商州西北六十華里大荊鎮街北,海拔約1200多米,是商州西北聞名遐邇的風景點。
清明山,原名玄武山。相傳州城始建時就有南朱雀,北玄武,左青龍,右白虎之說。
清明山,系東秦嶺支脈西峪山的末端峰巒,山勢巍峨,風光秀麗,似一條欲飛的巨龍活路在大荊北面的群山之中。只要你一進入大荊川口便可眺見氣勢雄偉、浮雲移動的龍頭——挺拔而起的清明山。它的背後是約30華里的東西峪大峽谷。從商賈雲集的大荊鎮步行兩華里 ,淌過清澈透明、魚翔淺底的清明河,便可凳上蜿蜒崎嶇、野花撲鼻的清明山路。在山門口,道先迎迓你的是“看山土地廟”。穿過農作物混雜的層層梯田與枝葉繁茂的核桃林帶,行至半山腰,山勢變陡,一峰突起,四周陡峭險峻,林木陰翳,怪石虬龍。聖公聖母殿、藥王殿、黑虎靈宮殿、馬王廟等就依次坐落在這緩陡轉換之處。在這裡遊客既可瞻爺濟世醫民的藥王塑像,也可端詳聖公聖母的慈善面容;既可觀賞殿宇古建築的雕樑畫棟及藝術風采,也可稍事休息,為準備攀登最高峰涵養精神。
登上高聳入雲的清明山主峰,金碧輝煌的玄武大帝,無量祖師殿就建在主峰最高處。廟何時創建,眾說不一。相傳有山就有廟,可見其年代久遠。東臨上八仙、天宮殿,再東數步之遙,消壁懸岩之上是送子娘娘廟,背後是無是祖師的避靜宮,西側山後是太白神洞,祖師腳下是看山土地的神廟。站立峰項,大荊川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,舉目遙望,四周群山逶迤,層戀疊嶂。清明山背後是綿延數十里漫山嶺的主峰紅岩寨,在陽光沐浴下,酷似一位年邁蒼蒼、嗜酒酣醉的長老的前額,閃閃發光。清明山四時之景不同,朝暮色彩各異。風各日麗的春季,野花競放;漫山碧翠的盛夏,林木蔥蘢;天高氣爽的金秋,紅葉點綴;寒風凜冽的隆冬,雪掩翠柏,人們一年四委都可以從中領略五彩繽紛的獨特景色和大自然的惠贈。
清明山曾在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遭到紅衛兵的破壞,經過幾年多方查找,僅收到一副聖公聖母殿前
公心似水,靈昭萬古千秋;
聖徳如天,福蔭八方四海。
的黑漆金字木製楹聯。1993年,大荊鎮政府也將清明山旅遊景點列入議事日程,組織民眾在頂峰原地重建起無量祖師殿、消壁娘娘神廟、山腰藥王殿、黑虎靈宮殿、看山土地神廟,並請藝人畫師再塑了玄武大帝及諸神金身。又修復了山間道路,安裝欄桿,並拉電上山,保障了遊人的安全。
新復建的廟宇殿堂,儘可能保持了過去的整體布局和古建藝術特色;以體現其獨特的人文景觀。特別是清明山主峰玄武大帝無量師殿,設計古樸,格調獨特;身著藍袍、手持利劍的玄武大帝塑像眉清目秀,高大端莊;周公與桃花女相伴,龜蛇二將站立兩側;兩壁又有十數幅栩栩如生的人物壁畫,描述了玄武大帝離家出走,奮發修道的動人故事。另外,還有一幅“劉海戲金蟾”,一幅“合和二神仙”的裝飾畫。
清明山每年過會都有秦腔、漢劇助興,上演三天。將神迎入獻殿後,敬神的人便出出進進,川流不息。會場上男女老少,摩肩接踵,熙熙攘攘。會間,大荊地區的風味小吃應有盡有,還有賣當的、搞雜耍的等等。這些都給清明會增添了幾份熱鬧。清明會晚上放焰火,種類齊全,名目繁多,燃放時間要持續到深夜多時。沖向天空的禮花五光十色,絢麗多采,令人 陶醉。是夜,清明山上的散燈,如同萬顆金星灑落山中, 十分狀觀。清明會正值春暖花開的大好時光,方圓數百里以外的民眾也來趕會,其規模之大,人員之多,熱鬧的程度,都是其聳廟會所不能相比的。
每年清明節這一天,人們成群結隊,奔赴大荊鎮,攀登清明山。當地政府曾利用這一傳統節日,舉辦過幾次春季物資交流會,組織商品交流,傳播各種經濟技術信息,對大荊鎮及鄰區經濟發展都發揮了很好的促進作用。
經濟發展
2007年,大荊鎮新一屆(任)黨政一班人帶領全鎮廣大幹群,按照“招商興工強鎮、科技興農富農”的工作思路,立足大荊實際,創造性的開展工作,取得了顯著成績;新型工業勢頭強勁,全年給引進規模企業兩家,新增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,工業產值和稅收同比翻番;特色農業發展喜人,無公害蔬菜、西瓜、生豬、肉牛朝品質良種化、種養規模化方向發展;城鎮建管得到加強並不斷擴容提質,全年延伸集鎮街道120米,新增臨街店鋪30個,新增集鎮住戶50戶,街道兩側新安裝路燈25盞,栽植綠化苗木300多株;新農村建設工作穩步推進,高標準新建村部2個,整修水庫1座,護砌渠道3600米,硬化通村公路26.9公里,實現了村村通水泥公路,各項社會事業統籌發展,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評為全市紅旗單位,社會大局持續穩定,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被評為先進單位,三個文明建設目標管理先進單位,素質教育成果不斷鞏固並擴大,同時,社會保障機制日益健全。作被評為先進單。